专访|黄旭:想为中国体操未来保留一块“自留地”

  • 发布时间:

黄旭

专访

        提起江苏体操,不得不提黄旭的名字。从1997年开始,黄旭作为主力队员七次赢得团体世界冠军,其中包括两块奥运会金牌。尽管他曾经在中国男队担任了十年的队长,但相比其他队友,他一直是稳重、低调的代名词。2009年宣布退役后,黄旭怀揣着建设地方的理想,放弃了留在国家队执教的机会回到江苏,并在北京体育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之后,进入江苏省体操队担任领队并肩挑江苏体操协会秘书长一职。


//////////////////////

       接手江苏体操运动以来,黄旭始终致力于体操的大力推广,除了挖掘“好苗子”以外,也在积极推动体操在全省的可持续发展。日前,在江苏省第十九届运动会青少年部体操比赛的赛场,身为总裁判长的黄旭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Q

黄指导您好,您对本届省运会青少年部体操项目中小运动员的表现怎么看?

呃,不记得那么久的事情了…


黄旭由于省运会四年才一次,所以从运动员到教练员都非常重视。在比赛中,从他们的每一个动作中都能够强烈地感觉到他们在训练中付出的努力和艰辛。经过几个比赛日的观察,其中有不少小运动员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总体表现还是很让人满意的。



Q

省运会体操比赛对后备人才的培养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

黄旭:体育项目的发展是一个长远的规划,并非一蹴而就,更不能拔苗助长。作为中国体操运动三级网(省运会、全运会、奥运会)培养模式的根基,省运会作为对后备人才挖掘和储备的平台,各地市都在积极输送培养,通过基层重重海选,将成绩好的种子选手送到省队,生根发芽,继而走向更远。在今天赛场上你们所看见的这些孩子要经过8到10年的精心培养才有可能在国际上绽放光芒。



Q

江苏这几年体操运动发展得怎么样?

黄旭:体操项目一直是江苏的传统优势项目。从全省各地发展情况来看,苏州、无锡、常州和淮安是体操开展较好的传统地市,例如本次省运会比赛,苏州运动员包揽了体操男子甲组团体、乙组团体两项冠军;常州代表队在快乐体操项目中收获5岁、6岁组女子通关团体赛、5岁及以下组基本体操3枚金牌。

        不过由于体操是4年改一次规则,客观上会对运动员带来一定影响。但是像吕博、尤浩他们也都拿到了世界冠军,目前在国家队都处于一线位置。这几年小将孙炜也开始冒头,在雅加达亚运会中与队友一起拿到团体冠军,他们在两年后的东京奥运赛场上都有争金夺银的实力。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金牌已不再是衡量成败与实力的唯一标准。因此,江苏体操这几年更加注重梯形队伍建设、健全体系、夯实地基这样的可持续性发展。目前而言,中国体操国家队呈“倒三角形”的趋势,就是说国家队里有大量人才,各个地方却没有优秀人才,这样很容易造成目前的运动员退役就面临着“断崖式”的窘境。因而,我们现在所做出的梯形队伍建设工作,就是想为中国体操未来保留一块“自留地”。



Q

您也是不久之前结束的本届省运会青少年部快乐体操项目的总裁判长,请问您是怎么样看快乐体操这个项目的?

黄旭“快乐体操”是2010年左右提出来的,“快乐体操”的基础训练其实是最适合3到6岁孩子提升身体素质的运动。随着七八年时间的发展,“快乐体操”日渐走近大众视野,越来越多家长也开始转变了对体操的误解。自2014年我省首家快乐体操俱乐部落户常州以来,江苏快乐体操项目已经持续了4年。4年间,江苏注册的快乐体操人口从最初的100多人,到目前已有1000多人,今年省运会参赛选手规模也实现了大幅增长。




Q

每个奥运冠军都有两个人生,在前一个人生中,他们头顶光环,达到人生的巅峰,但在退役后,他们又必须接受自己的第二个人生。您是如何完成从奥运冠军到教练之间角色转换开展具体工作的?

黄旭:和大多数退役运动员一样,因为是搞体育出身,所以我对体育有着特殊的情怀。回到省队以后基于领导的信任,我的主要工作除了抓训练,为顺应社会的发展,还要更多地关注到协会的发展,而协会的主要作用就是推广体操。

       我国以前在体操项目上几乎没有推广,根据一项数据显示,在美国民间注册的体操俱乐部就超过5000家,注册会员人口已达到400多万人,日本也推行了“体操复兴计划”。而在中国,注册的体操人口一共只有3000多人,江苏还不到300人。很多家长认为练体操危险、长不高,很艰苦。但其实,这是每一项竞技体育都会经历的。协会最大的目的就是想要通过对体操项目的推广,增强青少年的身体素质,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学习体操不仅能够锻炼孩子的身体协调能力、对身体的操控能力,更能培养孩子对危险的回避能力。想象一下,未来的孩子人人都会侧滚翻、前滚翻和跳箱,哪怕是在踢球时快要摔跟头的瞬间都能来个前滚翻化险为夷。

黄旭头像用.jpeg